藝穗會—借來的時間 - Metropop

藝穗網誌

藝穗會—借來的時間 - Metropop

 

 

 

 

 

最近深水埗的嘉頓中心和中環郵政總局,均傳出計劃拆卸重建的消息,令保育議題頓掀起討論。每當有香港的歷史建築面臨拆卸危機,社會總會出現兩極化的意見。保育與不保育,我們該如何去判斷?今回我們由有過百年歷史的藝穗會主體建築說起,看看這建築如何由一個倉庫變成文化搖籃。

第一代Art Space

今日講起藝穗會,很多人會想到這幢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的紅磚建築;卻未必人人知道這建築物的前身,其實是牛奶公司中央倉庫。其建築風格為安妮女王復興式(Queen Anne Revival),於1892年落成,曾為牛奶公司的總部,更是全港首間一站式的「超級市場」,銷售乳製品、乾貨和凍肉等。直至1976 年,牛奶公司以這倉庫與政府交換了新界另一幅土地,該建築物就一直空置。
相隔七年,謝俊興(Benny)成立了藝穗會,需要尋找場地舉行活動,於是託人租借牛奶公司的中央倉庫,一租便是三十多年。「最初只打算借用一個月去辦藝穗節,但之後政府沒有收回,我們就一直以短期租借的方式營運,後來才真正的訂立租約。當初沒有甚麼計劃,也沒有甚麼保育意識,如果說有也是騙你的。我們一心想用完一個月就交還鎖匙離開。」

改頭換面

昔日的倉庫,今天已成為了劇場,上映過不同的戲碼,一路走來卻殊不容易。Benny憶起在藝穗會的首個演出,印象依然深刻。「你想像不到當年這裡是如何破爛⋯⋯在這裡的第一個表演,沒有冷氣,也沒有燈光和音響,表演者只靠外面的街燈照明,觀眾坐的椅子也是由別人捐贈。」這些年來,Benny左手活化建築、右手舉辦節目,經歷了十多次裝修,藝穗會才成了今天見到的模樣。藝穗會是香港第一代的藝文場地,也是藝術工作者的搖籃。在80至90年代,本地大部分地下樂隊都曾在藝穗會演出,當中包括未成名的Beyond。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指,港英政府在80年代開展建造香港文化場地,需要民間藝術團體去配合發展,藝穗會就正遇上了好時機。

藝術場地「執二攤」

近年,香港的藝文空間大增,其中不少也像藝穗會一樣,由舊建築改建而成。例如中環PMQ(前警察宿舍)、土瓜灣牛棚藝術村(前中央屠宰中心)和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(前工廠大廈)等,而專門為藝術用途而設的場地似乎絕無僅有。

「執二攤」孰好孰壞,浩然和Benny各有看法。浩然首先反對,「演藝場地是一個專門的建築,勉強將建築改建,成效不大,而場地往往都會遇到很多限制。」記者跟他和Benny在藝穗會的樓上劇場進行訪問,內裡的柱子就是例子。「這條柱阻擋了一部分觀眾的視線,藝穗會早年亦想過將它拆掉,但若拆掉要做龐大的鞏固工程,拆了比不拆還麻煩,唯有放棄。」浩然說。樓上劇場前身是皮草儲倉,用以擺放皮草及冬衣,現在則成了黑盒劇場和電影放映院。雖然多年來藝穗會面對著種種限制,但Benny認為這亦可視為一個場地的特色。「有時候亦要看是哪一種藝術形式,藝穗會成立時,屬非主流團體。場地創意先行,在這裡做一個show,跟你到正式場地做的感覺不一樣⋯⋯表演者其實十分靈活,懂得以自己方式去突破限制。」

保育向前看

在2009年,藝穗會會址獲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,拆卸或改建工程受政府監管。Benny多次與古物古蹟辦事處交手,發現不少代表對保育的態度仍相當保守,往往只看重硬件。作為保育界的專家,浩然說,當代保育並非盲目的戀舊,要配合當下的需要。「這個不能改、那個不能碰,是沒意思的。新一代的保育要講求社會價值,是人和建築的關係,像藝穗會,經過年月洗禮,它已奠定了和建築物的關係。保育是向前看的,為過去而保育是考古,我們應向未來的發展看。」 
根據現時的政策,只有納入法定古蹟才不可以隨意拆卸重建,Benny笑言還是有隱憂某天這建築會保不住。「由一開始搬來,旁邊香港外國記者會的朋友就告訴我不少傳言,如某公司想買下,或是政府為求擴闊道路早晚要把這裡拆掉,至今我仍不時聽到這些說話。」


在港英時代,常有人以「借來的地方,借來的時間」去形容香港的命運⋯⋯這句說話套用在藝穗會上似乎亦適合,但願地方和時間都長借長有,讓我城的文化繼續滋長。

#568

TEXT: NATALIE

PHOTO: FRANKY、藝穗會、網上圖片

轉載:

www.metropop.com.hk/%E8%97%9D%E7%A9%97%E6%9C%83%E5%80%9F%E4%BE%86%E7%9A%84%E6%99%82%E9%96%93 

藝穗消息


En  |    |  

FacebookInstagram